0">
本文共有字数,估计阅读时间。
各种资本押注共享单车,2017年或将迎来淘汰赛。在未来的竞争中,强大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运营能力都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产品、服务和资金是这场竞赛最终获胜的关键。
2017年元旦过后,几乎一夜之间,共享单车落户南京,满大街都是ofo、铁白、乐兴校区、钉钉等新颖多彩的品牌单车,成为装点南京市政交通的一道独特风景。摩拜单车和小蓝车也跃跃欲试,指日可待。2016年第三季度二、,共享单车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火爆。
嗅觉敏锐的资本从不缺乏激情。共享单车从创业者构思设计之日起就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金支持。1月5日,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升级、供应链梳理、团队招募和全国市场开拓。摩拜单车此前已完成D轮融资2.15亿美元,ofo成功获得滴滴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优拜1.5亿元A轮融资也已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多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市场,背后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支持,针锋相对。摩拜单车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华平投资、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欢乐资本、熊猫资本、祥峰投资和创新工场。在ofo背后,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远景资本、俄罗斯投资方YuriMilner、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等机构跟投。七白扎根杭州,阿里巴巴的老巢,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的所有者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与摩拜单车、ofo在杭州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毫无疑问,资本对共享单车的“掠夺”是“项目饥饿”造成的。目前,借助互联网的创业热潮正在风起云涌,但可展示的好项目却寥寥无几。并且分工模式已经确定。抢占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市场空白的共享单车创业理念,让四处虎视眈眈的资本大放异彩。虽然之前政府推出过公共自行车,但借用和还车需要在固定桩上进行,不方便。现在,用户只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扫码解锁,骑上去就行,用完可以随时归还。“方便”
共享单车市场潜力巨大。据速图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报告》显示,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达到0.49亿元,2017年市场增速将继续保持增加。预计达到1亿,用户数达到742.10000。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自行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预计2019年中国自行车租赁市场规模将增至1.63亿,用户数将达到102< @6.150,000 。
在投资回报率方面,各类资本信心满满。虽然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摩拜单车投资人之一李伦预测“六七个月收回投资”有点不靠谱共享单车投资项目分析,但一两年后共享单车可以进入盈利时间。
从政策支持上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明确将自行车运动列为“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的运动项目,一些大城市也在采取对自行车进行监管,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路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行车和人行道的安全性和连通性,为绿色出行创造条件,这是给共享单车的政策红包。
相比之前滴滴和快的翻天覆地的价格战,共享单车的价格是1元/次,从一开始就“砸”了价格。这也是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涌向共享单车的原因。
然而,就在共享单车创业者们还在抢马的时候,资本之间的博弈却陷入了僵局。ofo资本、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晓虎表示:“拼车、代驾、私家车都将在90天内结束战斗,共享单车也不例外!” 而另一共享单车品牌投资人、熊猫资本合伙人毛胜波则表示:他开玩笑说:“如果ofo能在一年内超越摩拜单车,熊猫合伙人将在国贸裸骑。” 敢于“裸骑”赌博的意愿,显示了摩拜投资人的信心。
无论哪一方想垄断市场,扩大市场版图都是首选,谁的钱最多,谁就笑到了最后。目前的一个趋势似乎是将彩色自行车改为单色。有人说过这样骇人听闻的话,“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一击,谁选择生,谁不选择死,就像滴滴和快的一样。”
0">本文共有字数,估计阅读时间。各种资本押注共享单车,2017年或将迎来淘汰赛。在未来的竞争中,强大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运营能力都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产品、服务和资金是这
简介:共享单车的经营者是民营企业。为了让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并服务更多出行者,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和共享单车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满意度应纳入共享单车停放方案。现场研究的注意
2022年共享单车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共享列表以下是南方财富网为您整理的2022年共享单车概念股:鑫龙健康(002105):从近三年净利润来看,近三年平均净利润为1.4亿元。近三年净利润
A股共享单车概念龙头股包括:1、上海凤凰600679:龙头股。2017年5月,宣布拟与(OFO共享单车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凤凰品牌推广、自行车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战
问卷和量表是研究人员用来收集科研数据的工具,也可以说是衡量研究对象行为和态度的工具。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护理研究新手往往不明白问卷和量表的区别。如何区分两者?本
定量分析可以用最直观的数据来体现效果,常用于用户、市场等。在看似没有标准的设计领域,使用哪些指标,如何使用?我们如何知道设计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我们需要量化设计的效果?我们